诗词的审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形式美、情感美和心境之美。
形式美
形式美,是一种感官之美,以空间、时间、音律、色彩为元素,构建出美的场域。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空间位置上,由近至远,近处的黄鹂,远处的白鹭;再由远及近,远处的雪山,近处的泊船。线条也是横竖对比,黄鹂立于柳枝上,是横线条;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竖线条。“两个”和“一行”,“窗含”与“门泊”,都构成了视觉的呼应和对比。色彩的对比也很明显,黄和翠绿、白和青蓝、雪白和木褐色。而绝句固有的平仄韵脚,带来了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
形式美是诗词美的基础,所以每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一定是充满形式美感的。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点线面的简洁构图,黄、青灰、青碧、红的色彩构成,一下**给了读者视觉想象上的强烈冲击,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这幅画卷不是****静止的,是静中有动,孤烟在向上升腾,红日在徐徐落下。所以,这句诗很自然地成了王维《使到塞上》中**突出的一句,朗朗上口,一读**被记住。
情感美
形式美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受的,而情感美是通过情感意识来感受的。情感意识**相当于是一种“感受情感的感觉器官”。我们有多少种情感意识,我们**有多少种“情感感觉器官”。一个情感缺乏的人,往往是“情感感觉器官”****的人。情感意识是需要开启和培养的,而不像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是自然**发育****了的。
情感意识和感觉器官一样都有感受性,但两者之间还是有本质的不同,一是感受的类型不同,感官感觉是由物理刺激引起,而情感是由关系引发;二是情感有主动的一面,而感官感觉是被动的。由于情感有主动的一面,所以,情感又称为情志。志,是志向,强调了其主动的一面。
我们来品味苏轼的这首《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缘于一场真实的途中遇雨,但是其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张力显然突破了一场简单的风雨,直接是言情言志了,是记事抒怀之词。如果我们联想到,这首词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所作,我们**更能理解他的心情,更佩服他的旷达与坚定。
所谓情感,**是在关系中,个体对待对象的态度。整首词呈现了三对关系:我与评价、我与尊卑、我与命运。
面对评价的态度
面对宵小之辈的攻击,苏轼视其为一点点风雨罢了,词中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不用去理会他们,只管一路唱着歌、吹着口哨,从容地前行,“何妨吟啸且徐行”。
面对尊卑的态度
苏轼被贬谪,在世人看来他是卑微的可怜的。出行,他穿草鞋,拄竹杖,但在他的心中却胜过达官显贵的鲜衣怒马,因为他更自由更轻松,“竹杖芒鞋轻胜马”。这是何等的旷达和自信!读到这里,我们也会为之心胸开阔。
“竹杖芒鞋轻胜马”展现了作者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来自于他对朴实生活的热情拥抱。竹杖、芒鞋,是苏轼喜欢在诗词中使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突显了他对平民生活的热爱。比如,他在《初入庐山》中写到“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这又是多么逍遥自在。而在《浣溪纱》当中,是写“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喝着翻白沫的茶水,吃着春天时蔬做的凉拌菜,这**是人间美味了。生活的真谛不**是这一个个平常的日子嘛!苏轼对平常生活的无比热爱,是他蓬勃生命力的来源,也是其旷达、坚韧精神的起点。
面对命运的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苏轼直面命运,承担苦难的坚定决心。这仿佛在对命运说,来吧,谁怕?无论怎样的命运我都一力承担了!让我们来比一下类似的诗句,“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语回应,‘我**是风暴’。”可以看出,前者“任平生”显出坚韧,后者“我**是风暴”显出霸气。
从叙事上看,上阙写雨中,下阙写雨后;从抒怀上看,上阙写人生态度,下阙写人间清醒。
“料峭春风吹酒醒”象征生命的春风吹醒了我。“山头斜照却相迎”,在清冷的世界里依然有生命的温度和热切的拥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有经历过的艰难,如今看来,不过是一场生命的体验,非晴非雨。这与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意相近,“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轼生命智慧的结晶。当他把注意力拉回到生活的本源,所有的风波、风雨,不都是幻象吗?从高官到贬谪,真的是风雨吗?不过是换一个地方生活罢了。从贬谪到东山再起,真的是雨过天晴吗?不过是换一个地方生活罢了。苏轼对生活无比热爱,以至于这种热爱抹平了所谓的人生起伏。
这首词,从勇气开始,以智慧结束。
对自我意识的作用
这首词情感饱满,描写了三种关系下的情感:我与评价、我与尊卑、我与命运。在这些关系中,我们看到了苏轼的高洁、自尊、勇气、旷达和热爱,以及回归心灵的智慧。读这样的诗词,我们会受感染,会熏陶我们的性情,让我们的自我意识发生变化。这样的诗词很自然地成了我们精神的加油站,情感的启迪者。
心境之美
什么是心境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其他情绪情感的底色。当诗词审美到达一定深度时,我们**能获得一种美好的心境。
形式美是一种感官之美。在刺激的当下,感官才会有感觉,没有刺激**没有感觉。感官之美是一过性的,不能长久。所以,一种美好的情绪若是产生于感官世界,那么它并不能成为心境。
情感美是情感升起时才能产生,也不能长久存在。也**是说,只有当情感被“调用”时,情感美才产生。
心境之美和形式美、情感美不同,它是一种持久的情绪存在。之所以是这样,这缘于存储心境的大脑位置不同。根据大脑功能的定位研究来看,心境与原始脑(杏仁核及相关组织)有关。
我们以吵架为例,来比较三者的不同:吵过骂过,**过了,这时情绪在感官层面(大脑相关皮层)。吵过骂过,决定绝交,但是偶尔提起还是有气。这时情绪在情感脑(大脑的边缘系统)。吵过骂过,过不去,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不用提起,也不会忘记,时不时会有回闪。这时情绪在原始脑。
感官情绪**容易产生,一有刺激**会发生。情感产生要困难一些,要建立起关系之后才会产生。而心境**难产生,这也是大脑自我保护的结果。因为,若是负面情绪进入了原始脑,**会形成心理创伤。心理创伤一般都是大事件、强刺激,才能闯入原始脑,形成恶劣的心境。
我们可以依此划分情绪咨询的工作层次:感官层面、情感层面和心境层面。而在心境层面的工作则是,阻止恶劣情绪进入原始脑,为心理护航;让美好的情绪入驻原始脑,为心理进补;清除原始脑中已经存在的恶劣情绪,为心理清创。
诗词与心境
我们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分析其中的心境之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交待了时间、地点。时间是秋天的晚上,地点是雨后的空山。
第三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介绍了人物和事件。一件事情是:竹林掩映,浣纱女归家,一路喧嚣。另一件事:渔夫上岗,舟摇莲叶动,却是不见人。
第四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赞美之词。春天的芳菲,随了时光的心意,消歇了,谢幕了。但是尊贵的客人,却没有离开,情愿留下来。这是因为秋景太美,令人流连忘返!
****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构造了美轮美奂的景象,直入人心,令人记忆深刻,成为这首诗的核心。但它不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也不是赞美或批评。它以风景陪衬的方式放到这首诗当中,但它的存在超越了其它诗句。其它的诗句是风光抒情诗,表现了风光之美,村民与自然交融的和谐生活。而这句诗,是一个没有人物的事件:空山无人,明月自照;清泉无人凿,石上水自流。它是一个永恒的事件,无论是一年四季,还是古代、现代、未来都可能发生的景象。它超越了村民的存在,也**不是风景的角色,因为风景是人类视角下的自然,而这句诗是无我状态下的自然呈现。诗人是以无我的方式目睹了宇宙的存在,并将其记录下来。这首诗表面是风光抒情诗,但是其内在已经嬗变为表达宇宙存在的心灵诗。这句诗如同聚光灯,聚焦到天地的一处,撕去了天地的外包装,把它的“存在美”呈现了出来。天地的外包装,是我们的我执强行加给它的。
当这幅天地图像进入我们的心灵时,它又以象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
“明月松间照”,明月象征心之光亮,松林象征正直和生命力。
“清泉石****”,象征着在心灵的深处有爱的清泉涌出,柔顺地滑过坚硬的青石。而青石作的衬底,维护着泉水的清澈,使之不落入泥淖。
**这样,宇宙永恒的美,通过象征,被打包放入心灵,转化为自我的精神品质。这样的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为“内摄”,即将外在之物内摄为自我。这是一种原始思维。比如,在宗教中**有这样的方法:以吃饼、喝葡萄酒,来象征食用了圣人的血肉,进而让信徒内化圣人的精神。
按照原始思维的逻辑,用天地构建自我意识,**是“吞吐天地”、“采集天地的精华”。如果用原始逻辑来描述这一心理过程,也可以做以下的表述。
天地铸魂法:
明月,色白,入肺,长养浩然之气。
松,四季常青,入肝,生发有力。
清泉,爱之泉涌,其性柔顺而甘居于下,归心,润万物而不竭。
石,坚韧无惧,归肾,无惧则智全。
以此画卷作秋瞑之想,一呼一吸之时长为一钱,十钱为一两。此秋暝以天地为药食,可作精神之治养。一两秋瞑,可得一两自我,一日一两,天长日久,渐渐长大。精神之自足、自在可成也。
****问题与心境
有关****问题的体验是构成心境的途径之一。
****问题**是关于天地宇宙、生命的问题。宗教是以宗教体验的方式去把握****问题。而中华的传统诗词则是以审美的方式来面对****问题,获得与天地同一的体验,将天地之美摄入心灵,从而构建出一个********的灵魂体。这一灵魂体**是心境,或者说是构建在心境层面上的自我意识。这样的自我意识非常稳定,可以成为心理健康的压舱石。
心境体验是灵魂
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心境体验,三者比较起来,心境体验是稳定的,不随外界变化而变化,有自足的感觉,有内在存在的感觉。这些稳定、自足、自在的自我感觉**被体验为灵魂。所以,我们的灵魂**是心境体验,它可能是一张白纸,可能是昏暗不明的,也可能是丰满富足的,也可能是痛苦扭曲的。
得其形、得其气、得其质
天地有大美,如果停留在形式美上,则得其形。形在人在,形去人去,所以以形式美为自我的人,终其一生,都会抓住某种形式去活。
如果能审出情志之美,并以此为自我,则得其气。有情则气聚,无情则气散。人之一生,不过活一段情,抒一腔志而已。
如果在心境之美上构建自我,则得其质。质本自足,与山川同,与天地合,不假外力,是故,精神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