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浪峰专栏
道、德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由西方传入,其概念体系主要由基础心理学的概念和西方心理咨询各流派自己特有的概念所组成。这些概念都是近两百年发展起来的。其中,基础心理学的概念是在科学主义推动下产生的,这些概念都具有外部的可观察性。其中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人格,这四组概念是现代心理学的主干概念。

在科学主义到来之前,西方关于人性的概念,是围绕基督教展开的,主要有神、罪、救赎、恩典、信心、忏悔、爱等。科学主义降临之后,这些概念大多被排除在心理学之外,因为这些概念是内省的主观体验,无法从外部来观察。心理学为了保持自身的“科学性”,所选概念大多是可客观观察的,这样**缩小了心理学研究人性的范畴。其结果**是心理学对人性的探索深度,低于文化对人性的理解。

中国早在几千年前**有了关于人性的概念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概念是“道”和“德”。在学术上这两个概念只被保留在中国哲学研究之中,****被排除在科学心理学之外。

我们要推进心理咨询的发展,提高心理学对人性理解的深度,**有必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诠释“道”和“德”,扩大心理学的概念体系。使文化中有关人性的概念和理论,尽可能地被“科学心理学”消化吸收。

什么是道?

道,**是道路,**是行走的依据。引伸为做事的依据。简而言之,**是“怎么样去做事?”道不仅要说清楚某一件事怎么做,而是要说清楚所有的事应该怎么去做。用哲学的话来说,道**是人们行为的总规律、总依据。

以上定义,是我们从实践论出发给“道”下的定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从实践论来定义道,而不从本体论上来定义“道”?因为,所谓从本体论上来讨论道,**是讨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虽然人们有探索世界本原的冲动,并将世界本原命名为“道”。但是,世界的本原并不可知。有时,我们以为世界的本原是阴阳,其实阴阳只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而且“道”的价值更在于实践,“道”一方面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道”的实践来修练自己的心性。心理咨询更看重后一方面的作用。

道家思想中的“道”与“德”

道家把“道”说得很清楚 ,**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指的是人们做事的总原则是自然。什么叫自然?比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自然。人在自然(道)中生活,**会有心得。这个“心得”**是德。比如,我们遵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对大自然的运作有顺应之心。顺应**是一种美德。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看,“道”不是目的,“德”才是目的。道是实现德的路径。

在顺其自然的道中,如果我们学会了简朴地生活,我们**开启了简朴的美德;如果学会了闲适的生活,**开启了从容的美德;如果学会了不争,**开启了谦让的美德;如果体会到了独处的宁静,**开启了清静的美德。若能以顺其自然之心面对死亡、面对责任,则开启了勇气的美德。在道家的修行体系中,顺其自然是美德之母,可以开启所有道家系统的美德。在顺其自然的道中行得愈深,则开启的美德愈多。

正所谓,一道生百德,百德解千愁。

道是一粒种子,种在心田里,长成树,结出许多果子,这些果子**是德。人若吃了这些果子,**必医治好自己的心理疾患。

 

儒家思想中的“道”

儒家的道是爱与中庸,秩序与敬畏。

爱真生活(乐活)

爱首先体现在爱生活上。爱生活**是在生活中找到生活的真乐趣。《论语》的开篇**讲读书之乐、交友之乐,然后扩展到游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又扩展到饮食之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而在孔子的体验中,音乐之乐算是********持久的快乐。《论语》里记载,孔子在齐国听闻了音乐《韶》,回味无穷,自己都没想到快乐可以到如此地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在《论语.****篇》四子侍坐中,生活的乐趣被提到了生命意义的高度。孔子为此点赞了曾晳的赏心乐事:春天、春服、春泳、春舞。

爱生活的关键是寻找生活的真乐趣。虚荣、名利不是真乐趣,奢华、造作不是真乐趣。只有识得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粗缯大布裹生涯”、“竹杖芒鞋轻胜马”才是识得了生活真乐趣,才可能“一蓑烟雨任平生”。

儒家的乐感文化,可以开启自得其乐的美德,贫而乐道的美德。

中庸

爱生活**是真性情。真性情**是能享受性情,表达性情。但是,只有真性情还不足够,还要做到不被性情所拘役,这**要求做到“中庸”。何为中庸?中庸是对感官、情绪体验的节制。比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欢乐不要过度,哀愁以不伤害身体为度。节制情绪和感受,可以使行为不走****,也能防止认知偏颇。在心理咨询中可以对治****主义、理想化和灾难化思维。

儒家的乐感文化和中庸文化,是抓住了知、情、意中的情绪感受这个中间环节,从而去调节认知和意志。

仁爱

爱生活是因为爱生命。爱生命,从爱自己的生命,推及爱亲人的生命,爱邻人的生命,这**是仁。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儒家的仁爱文化,也**是忠恕文化,忠,尽心为人,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

儒家的仁爱文化使用了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心理方法,将爱自己之心,洋溢为爱人、立人、达人之心。这是人性的成熟与升华。如果将爱自己之心固化为“各人自扫门前雪”,**是人性的僵化冥顽。如果将爱自己之心膨胀为损人利己,**是人性的堕落沉沦。

秩序与敬畏(敬天)

儒家的秩序观是“天地君亲师”,天地,代表宇宙、自然;君,代表国家;亲,指亲人;师,指老师。

儒者遵从“秩序之道”,便能开启顺从之德、敬畏之德。在“天地君亲师”的秩序中,“天地”是永恒、大能和神秘的,是顺从和敬畏的起点。如果没有对天地的敬畏,对君亲师的敬畏**是无源之水,无所凭借。跳过天地,要直接敬畏君亲师,**需要通过条件来构建敬畏的正当性。比如,父母要对子女好,子女才孝顺。老师要对我有帮助,我才感恩他。无条件的敬畏,必须从天地开始。儒家的秩序观是对所在“位置”的遵从,而非对位置上的人的遵从。对人的遵从与个人的威信有关,但这不是“秩序”的力量。

儒家的道可以划分出四个维度——乐活、中庸、仁爱、敬天。每个维度之间也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乐活、仁爱是放,是进取;中庸、敬天是收,是克制。乐活、仁爱体现了人的主动性、丰富性;中庸、敬天体现了人的被动性、有限性。

更多阅读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更多详情请访问:www.xlhome.com.cn
电话咨询
短信咨询
查看地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