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浪峰专栏
生命意识(4)
价值性
价值判断的依据

我们依据什么来判断一个事物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找到价值依据。首先,感官的好恶可以起到价值判断的作用,感觉好的**有价值,感觉不好的,**没有价值。再者,个体所持有的价值观,可以作为判断标准。合标准的**有价值,不合标准的**没有价值。**后,良知是道德价值判断的依据。

价值判断的先天性

人的感官天生**有好恶,人的良知也具有先天性,所以人的价值依据有一部分是先天的。

价值观的存在形式

价值观以认知的形式存在于人的思维中。其格式为“应该”、“对错”、“是非”、“强弱”等等。

人有显意识和潜意识,所以,人的价值观,有显性的价值观,和隐性的价值观。显性的价值观是自知的。隐性的价值观是不自知的,虽然不自知,却会在情绪和行为中表现出来,有可能被他人觉察到。

价值观的来源

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家庭教育、个人经历等影响。价值观是以语言的形式存在的。其来源,可以直接是他人的话语或是书本上的话语,也可以是自己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话语。

“好了伤疤,忘了疼”指的是生活经验还没有被提炼成为价值观,也**没有成为指导生活的原则。“吃一堑长一智”,这“长一智”有可能**是价值观的改变。比如,一个人被电信诈骗过,总结经验为“莫贪”、“贪是上当的原因”。那么“莫贪”**被吸纳进他的价值观中,成为行动指南。

感觉、价值观、良知之间的冲突

感觉、价值观、良知为价值判断提供了依据,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可能是冲突,那么它们提供的价值判断彼此之间也**是冲突的。这样人**会陷入内在的价值冲突,从而引发内在的情感冲突和行为上的举棋不定。

感觉是多种多样的,彼此之间会有冲突;价值观是各种价值观点的集合,观点与观点之间也会有冲突;而良知内部也会有冲突。这些冲突在心理学上称为超我内部的冲突。在心理咨询中,解决超我内部的冲突往往是咨询的****步。****步才是解决超我与本我的冲突。第三步是帮助自我(self)成长。

未经审视的价值观和审视过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来源很庞杂,来自于家长说、老师说、书本说、网络说、同学说、潮流说等等。这样的价值观是外部输入的价值观,自己只是一个盛装外部各种价值观点的“箩筐”。这样的价值观是混乱的、点状的、矛盾的。如果说价值观是一个人行为的指挥部、司令部,那么这**是一个混乱的、低效的,很容易三心二意、朝令夕改的司令部。

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完成自己的价值谱系,是个体必须要进行的心理建设。个体需要对外部输入的各种价值观点进行去伪存真、条分缕析、分出价值的先后顺序。

去伪存真,是以良知为真,去衡量道德观点的真伪。良知不是教条,是活的心。没有鲜活的良知,道德是教条的、刻板的,而且终将走向道德的反面。

生命的意义是生命价值的核心,确定了生命的意义,才能列出一个自己的价值谱系。

反省我们已经抱持的生命意义。有时候我们从认识上说不出自己所持有的生命意义,但是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可以折射出我们的意义所在。

审视过的价值观,是以良知为基础的,以我们对生命的自觉为基础的。这样的价值观**不是外部输入的,而是内生的。

如果人的价值观不以良知为基础,不以生命自觉为基础,**会陷入价值虚无主义。

如果人的价值观仅仅以感觉为基础,而感觉是多变的,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多变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对真实价值的否定,是对生命和良知的否定,**终也是价值虚无主义。他们只是用肤浅,让自己不至于走到虚无的悬崖边。

客体性价值和主体性价值

事物是否有价值,往往不取决事物本身,而取决于使用它的主体。一块黄金,在人的眼中有价值,但在狗的眼中**没有价值的。黄金的价值不由它自身决定,而由看见它的那双眼睛决定。黄金只有客体价值,没有主体价值,因为它没有生命。在我们的意识中,生命才可能成为主体。

一个乞丐,对社会、对他人几乎没有贡献,被称“无用之人”,没有价值。这里的“没有价值”,指的是乞丐作为客体,对主体(社会和他人)没有价值。但是乞丐有主体价值,他能感受世界,有喜怒哀乐,有认知的增长,有智慧的沉淀,会走过生命的春夏秋冬。乞丐有时会说自己是无用之人,这时,他是站在客体的立场上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将社会和他人作为主体。他也会说,活着很安逸,这是他站在生命主体的立场上做出的价值判断。

当我们反观自己的时候,自己身上有两个价值,一是客体价值,一是主体价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是提升自己的主体价值;兼济天下,是实现自己的客体价值。

价值的源头是主体价值。我们作为客体为他人服务,让他人生活幸福。而他人生活幸福是他人的主体价值。客体价值是依附于主体价值而存在的。主体价值是生命性的,是生命的感受、生命的表达、生命的成长。其价值判断是内嵌在生命内部的。

“沦为工作机器”,指的**是一个人失去了主体价值,只为客体价值而劳作,成为一个无生命的机器。

“干自己热爱的工作”,这是客体价值与主体价值的融合。工作本身服务于社会,实现了客体价值;去热爱、去劳作,实现了主体价值。因为热爱和劳作,本身**是生命开出的花。

“爱孩子、教育孩子”,这是客体价值与主体价值的融合。养育孩子,是服务于孩子,体现了客体价值。而养育孩子的过程,实现了母亲的爱和依恋,也让一位女人成长为母亲,这些都体现了主体价值。

上一篇:生命意识(3)

下一篇:生命意识(5)

更多阅读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更多详情请访问:www.xlhome.com.cn
电话咨询
短信咨询
查看地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