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双层结构,上面一层是“荣-耻”,产生荣耀和羞耻的体验。“荣-耻”体验是个人作为客体进入社会,由客体价值所引发的情绪体验。“荣-耻”能产生巨大的心理能量,所以“知耻近乎勇”。
下面一层是“罪-洁”,产生罪疚感和清白感。“罪-洁”体验是人的主体性体验。罪疚感突显了人的自主性,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会产生罪疚感,也**反向证明了人具有自由意志。或者至少证明了人认为自己具有自由意志。
“荣-耻”、“罪-洁”的判断标准深受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但是两者都有先天性的一面。先天的“荣-耻”观是以生命的为荣,以违反生命为耻。先天的“罪-洁”观,以守诺、公平、仁爱为标准。
守诺、公平、仁爱三者是递进关系。如果不守诺言,人会有罪疚感。如果为了公平可以打破诺言,而这种打破并不会产生罪疚感。如果为了爱,则可以接受不公平。所以爱可以胜过守诺和公平。
良知是一种知,需要个体向自身内部去学习这种知识。良知人人都有,但每个人的多少并不一样。良知依然有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
良知是重要的心理动力。人可以因为荣耀和雪耻而战斗;也可能为了诺言而不放弃;也可能为了公平,而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也可能因为爱自己、爱家人、爱人类而努力学习。比如,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以爱民族爱国家爱人民为学习动力。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常常会在胸前佩戴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徽章。爱人民是周恩来总理的良知高度。
守诺、公平、仁爱是良知的三个高度。守诺是良知的门槛,如果一个人不守诺言,心中也没有罪感,那么他的良知**还没有开启,他的心灵还处于蛮荒状态。
良知也是人们心理痛苦的主要来源。耻感和罪感是内心里的两条鞭子,它们常常抽打着我们,让我们无地自容、无处躲藏。常见的心理疾病都有耻感和罪感的影子。社交恐惧和自卑,直接**是耻感在起作用。抑郁则是罪感在起作用。自恋是在防御耻感。强迫是逃避自由,也**是逃避责任,逃避可能的罪感,企图让自己一直处于清白的状态。
理顺良知、发展良知,是心理咨询非常重要的工作。
生命的尊贵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有自我尊贵的需求,另一方面生命本来**是尊贵的。这两方面刚好是契合的,所以在尊贵性的需求上人是“本自具足”的,是可以内在满足的。但是,如果人没有意识到他自身生命的天然尊贵,**会向外索求。所以,个体“本自具足”的圆满,有赖于他的自我意识与他的生命相遇。
世间的尊贵和生命比较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明代书画家徐渭说“活鼠胜死王”;庄子说,乌龟宁活着也不愿意成为骸骨,供为圣品。这些都体现了“贵生”的意识。生命胜过世间的任何尊贵。
当你看到了生命极大的尊贵,那么世间的尊贵不过是零头而已。
我们的生命来自于何处?父母只是生命基因传递的管道。谁是基因的编制者?有神论者认为是神,进化论者认为是宇宙万亿年进化的结果。无论如何,生命都是宇宙中**尊贵、**神秘、**精巧的存在,而你**是生命,你**是******的尊贵存在。你是“怀璧而贵”。请珍惜你的生命,你手捧的是宇宙的精华。请尽心体验生命,尽心成长生命。
在古人看来,“汉族”**是星汉之族,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星星。“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丁”。这是古人对生命来处的意识。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对生命来处的意识是什么?是尊贵的吗?是平庸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