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是言语的艺术。对言语技术进行总结和研究,可以提高咨询师对言语的敏感性和自觉性,促进谈话的有效性和流畅性。
咨询中的言语技术可以划分为倾听、等待、提问、“磨”、感应、感觉、关注、分析、内容回应、理解、共情、抱持、肯定、引导、具体化、诊断、揭示、构建、还原、冷与热等,我们将对这些逐一分析和总结。
咨询过程可以划分为慰藉过程、探索过程、意识改变过程等等。
实际咨询中,言语技术与咨询过程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将在文中把两者接续着讨论,以方便理解。
倾听
1、维护倾诉的意愿
倾听和倾诉是一对相互影响的行为,有倾诉才有倾听,同样有倾听才能促进倾诉。咨询师的起手势**是倾听,从坐姿到神情都要有倾听的态度。咨询师强调保密原则,可以为来访者扫除倾诉的障碍,使其能够畅所欲言。有时候来访者会问“从何说起”,也许这不是问咨询师的,而是他的自问自答。来访者很快会找到故事的起点。有时,在一小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咨询师会给来访者提示一下诉说的起点,“**近怎么啦”、“可以从情绪说起”、“来咨询,是发生了什么事吗”等等。有些来访者可能不是自愿来的,是父母强迫来的,表现出对咨询的抗拒。这时,咨询师也会问“是强迫来的,还是自愿来的?”
大多数来访者都会主动倾诉,但是,少数来访者会因为性格的原因而少言少语。咨询师**要“左奔右突”地去寻找来访者的谈话点。如果来访者本来**少言少语,再加上情绪抑郁,没有动力说话,**更懒言懒语。这时对咨询师而言是一个考验。咨询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用温和、用放松、用生活化、用简单提问,去开启来访者倾诉的闸门。
让来访者有倾诉的意愿,并且在咨询过程中一直维持住来访者的倾诉意愿,是咨询师的基本工作。
2、倾听的层次
当来访者开始倾诉了,那么咨询师去倾听什么?有些咨询师喜欢去“听”来访者的性格弱点,以及对这一弱点所采取的心理防御。有些则喜欢去“听”童年经历和当下事件的关联,将当下的事件还原到童年经历中去。有些咨询师容易“听”到来访者的自我意识,比如自卑。有些则容易“听”到来访者的关系模式,比如,依恋、渴爱。
但是,我们认为倾听****要有层次,不要因咨询师的理论技术偏好、个人的敏感倾向,而过早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点。
倾听首先要去听故事,一个具体发生的事件。有的时候,来访者谈话的****不是事件,而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把咨询师当成了一个裁判。这时来访者所谈的多是道德伦理、公平与委屈。而在另一些时候,来访者更愿意谈情绪,谈自己内心的感受或是内心的感悟。面对来访者谈情绪、谈对错,咨询师要清醒,还是先尽量把具体事件梳理清楚——触发情绪的事件、触发咨询行为的事件等。通过来访者对具体事件的讲述,才能确定来访者的讲述是否合理,是否有妄想。如果有妄想则应该转介。
理清事件之后,要分辨情绪的类型、强度、持续时间等。咨询师在情绪这个维度上,要去诊断来访者的抑郁、焦虑、强迫等状况。据此,去判断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是否需要转介。
有些咨询师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喜欢根据自己的感受,忙着去下结论。但是,这些结论,可能只是当事人的一些特点和状态,它们不一定是心理冲突的原因。而且,这些结论,也没有反映出心理冲突的过程。
所谓心理冲突的过程,**是在一件具体事件中,来访者的知、情、意的活动情况。这个知情意的活动是显意识的,是可以被来访者感知的。有些咨询师喜欢用无意识的象征活动来代替显意识的活动,放弃对显意识层面心理冲突的探索。这样的咨询**跨层了,而且咨询师也容易进入想当然的状态。
理清显意识层面的心理冲突过程,**是对事件、情绪、自动思维、信念、意志行为等逐一探索。这是病理探索的****个层次。
怎样才能保持住来访者的倾诉意愿?一是,咨询师的询问与来访者的倾诉方向要一致,咨询师只是在来访者倾诉的主航道上做一些澄清和微调。二是,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询问与来访者的咨询目标是相关联的。
上面描述了咨询****阶段的倾听。这个层次的倾听,是听事件、听情绪、听自动思维、听信念、听意志行为。这个阶段**是以具体事件为中心的倾听。
****个层次的倾听,是听来访者心理活动背后的“意识”。所谓意识,**是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视角,并由此产生的情感和意志行为。这些意识从对象上可以划分为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和关于世界的意识。从内容上看,有关于“是什么的”定义类意识,有“对与错”的道德类意识,有价值高低的价值类意识。有“存在性”的体验类意识,有“如果......**......”的条件类意识。
这些意识可能是显意识的,也可能是前意识的,或是潜意识的。咨询师倾听出意识之后,可以在合适的时候与来访者讨论。揭示出这些意识,来访者**会以这些意识为中心展开联想。在联想的帮助下,这个意识会渐渐清晰起来。意识的形成过程会延伸到童年,延伸到自我选择、自我的先天性特点和后天环境等等。而意识的内容会显示出来访者有怎样的价值观,有怎样的情感需要,有怎样的意志行为。这样的倾听,展示了来访者在“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心理活动**不仅仅是在一件事情上的反应,而是跨时间的、跨场景的。
意识改变的过程
一个意识的改变,涉及到四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正反两方面,相关意识等。
多层次,指的是显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显意识层面的改变是理性的讨论,而潜意识层面的改变,则依靠象征的隐射。隐射的方法可以是比喻、故事、意象、催眠等。
多角度,指的是在定义层面、价值层面、情感层面、意志层面都展开工作。
正反两方面,指的是意识的解构和建构。对旧的意识进行解构,是解构其来源、定义、价值、环境、情感、意志等等。建构新的意识,同样是从来源、定义、价值、情感、意志等方面重塑。
相关意识,因为一个意识往往与许多意识相勾连,所以要改变一个意识往往涉及到一批意识的解构与建构。比如,理想化的意识,这个意识**包括理想化自我、理想化他人和理想化世界。背后又涉及“公平意识”,甚至又牵连到“儿童意识”、“自大的意识”。而放下理想化,接纳自我,可能**需要到潜意识层面去工作,这**是象征中的“灵与肉的结合”。而在情感层面也要做工作,**是要让来访者去体验悲伤,并在悲伤之中产生出爱——慈悲、怜悯。而意志层面的工作则是从“有为”到“无为”的变迁。许多意识的改变都要牵动到一个根本意识的变化,即“存在意识”的变迁。所以找到新的存在基点,是各种意识改变的基础。